沙河西街
0358-3523412
不详
不详
不详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中国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纵横交汇境内,大运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具有优先接受环渤海湾经济区辐射的区位优势。
历史沿革
交城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远古时期即有人类生存,自隋开皇16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建县历史。春秋时期,晋大夫狐突以“教忠不二,杀身成仁”的大节不夺之气而名垂青史;其子狐偃以“信义立国、师直为壮”的雄才伟略佐晋文公成就一代霸业;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一国之君因祖母丧而居忧避政的孝举传颂万代。他们以各具的人文品格在交邑大地上完成了足以震铄古今的精神构建,而成就了中华民族忠、孝、义、勇的文化图腾。
交城县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交城这座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以来文明的丰碑,镌刻着凝重的历史沿革与厚积的人类创造。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地缘魅力厚重隽永,具有佛、道、儒、民俗等多元文化特质,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卷帙浩繁的历史文化典籍《山海经》、《全唐诗》等记载着交城久远的辉煌;昙鸾、道绰、善导开创了净土教派,使玄中寺成为佛教净土宗开宗圣寺;李世民、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米芾等曾以文彩华章点缀了交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的递嬗在时空上的水乳交融,造就了古风蕴藉、文气沛然的千年城邑;蕴蓄着瑰丽奇伟的山川畛域;孕育了无数功业昭著的杰出人物,世代相因地延续、传承着恒久的地域文明,丰富了这一方热土的内涵与外延。交城在地理与人文的交汇中,展示着一种史诗般的长卷,在中华文明史上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璀璨光华,显示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足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具的地缘魅力。[1]
秦汉之际,交城曾是汉王朝皇家军马基地,宋代为全国冶铁基地,明清以来,曾是全国著名的皮货加工集散地,素有“交皮甲天下”之称,驻外洋行10余家,县城大小商号250余座,商铺林立,巨贾无数,号称“交城商邦”,成为缔造晋商辉煌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个世纪超浓度繁荣的文明积累,构成了交城清风朗朗、昌明隆盛的人文氛围。据载:“交虽山邑,而幅员之广几五百里,士则淡文讲艺,农则犁涧开荒,商则贸迁异域,工则习于皮革。野无游民,山无弃地,生齿日以繁,衣食日以足。”富庶繁荣,可窥一斑。
抗战时期,交城作为晋绥边区战略要塞和前沿阵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枢纽和门户作用,晋绥第八分区曾长期驻扎交城山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曾在此留下了革命的足迹。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同志、原光明日报社社长常芝青同志等交城优秀儿女,以及侯维煜、康世恩、罗贵波等同志长期工作和转战在交城山。八专署专员顾永田、八分区副司令员刘德明以及280多位革命先烈在战斗中牺牲,用鲜血染红了这片沃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交城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涌现出段祥玉、崔三娃、韩凤珠等特等民兵战斗英雄,与老区人民共同谱写了《吕梁英雄传》的不朽篇章……
基础设施
交通建设
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潜力巨大。交通运输便捷,以307国道为主干线,108国道高速、夏汾高速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东西穿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
电力建设
邮电通讯快捷便利,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电信的通讯网络覆盖全县。电网分布合理,电力供应充足,全县总变电容量26000KVA全部双回路供电,现有220KVA变电站1座,3座110KVA变电站和16个35KVA变电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最迅捷的速度日臻完善,空前的开发力度和高频率的建设节奏,营造了交城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经济概况:
农业
交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产业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红枣、畜牧、经济林和蔬菜等方面,全县现有红枣面积2.5万亩,年总产量1000万斤左右。交城成为驰名全国的骏枣及产品集散地和加工销售中心,全县有骏枣加工企业和销售大户30多家,年经营销售骏枣产品2万吨。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是我县红枣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天娇红”品牌享誉全国各地。交城骏枣多次荣获全国博览会金奖,是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产品。骏枣已形成了从种植、贮藏、经营、加工、销售较为完善的红枣产业链条,带动了包装、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畜牧业
畜牧业是我县传统产业,依托牧草资源优势全县畜牧业发展潜力大,优势强,条件好,全县牛、羊、鸡、猪等畜牧养殖覆盖了山区和平川各个乡镇,按照“山区拉架子,平川搞育肥”的思路,肉牛养殖有了长足发展。全县肉牛存栏2.1万头,肉牛育肥企业8个,以万通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为代表实现了母牛良种繁育,肉牛标准化养殖和产品销售一条龙生产。全县羊存栏3.6万头,年出栏商品猪4.8万头,存栏肉鸡、蛋鸡80万羽。畜牧养殖实现年产值1.53亿元。涌现出新兴种猪厂、为民养殖有限公司、宏盛虫草、万通肉牛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
种植业
蔬菜是我县城郊型农业的重要抓手,全县蔬菜总面积2.4万亩,年总产量7万多吨,总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面积2300多亩,设施蔬菜总产1万吨左右,产值3000余万元,以山西坤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丰农牧专业合作社、宏基源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带农户促进了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势头较足,全县山区为主已发展核桃面积3.5万亩,现在正以每年1万亩的推进,到十二五末将发展到10万亩,是我县农业产业的又一亮点。
林业
全县林业总面积274万亩,林地总面积221万亩,活立木蓄积8113443.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林木绿化率69.07%,林业用地占全县总面积的80.65%,其中有林地139.7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3.2%;灌木林地49.5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2.4%;疏林地8.6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9%;未成林造林地8.6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9%;宜林地13.2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无立木林地1.21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0.5%,苗圃地0.2万亩。债权属分有林地139.7万亩,其中省国占有108.7万亩,县国有占有20万亩,集体占8万亩,个人占3万亩;疏林地8.6万亩,其中省国有占6.5万亩,县国有占有1.9万亩,集体占0.2万亩;灌木林地49.5万亩,其中省国有占21万亩,县国有占18万亩,集体占7.9万亩,个人占2.6万亩;宜林地13.2万亩,其中省国有占3.8万亩,县国有占6.1万亩,集体占3.3万亩;无立木林地1.21万亩,其中省国有占有1万亩,县国有占0.01万亩,集体占0.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8.6万亩,其中省国有占5.2万亩,县国有占1.7万亩,集体占0.8万亩,个人占0.9万亩,公路绿化率达80%,农田林网覆盖率达46%。经济林面积达6万余亩,年产量750万公斤,产值3000万元。
经济建设:
2008年交城经济再上新台阶,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跃居吕梁市第四位。
经济指标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亿元,财政收入达13亿元,跃居全市第4位,全省第25位,二是投资、消费、出口直线上升。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到205天。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全县公路密度达到52.85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3.1%,全县城镇绿化率达到39.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1.8%;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六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8.2%,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7‰。
工业
打造特色煤化工基地和加工及外贸出口基地。
交城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蜚声中外,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全县1822.11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已探明蕴藏矿产资源30余种,依托2#配焦煤、低硫低磷铁矿、青石、石英石,方解石等资源优势,冶炼、煤焦、机械、化工、建材、铸造等产业发展潜力极大。交城工业经济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交城正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特色煤化工基地,正在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针状焦、新工艺碳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锰铁合金系列产品、金属镁及镁合金系列产品、抗生素医药中间体、平板玻璃、汽车玻璃、焦碳、水泥、硝酸钾、活性碳、球墨铸件等产品的加工供应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交城骏枣、交城梨枣”为国宴特供果品,享誉全国。
特别提醒:本站作为免费信息平台,信息均由用户自行发布,不能保证完全真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双方在交易时应主动核实对方身份及所发布信息的真伪。如发现虚假、违规信息,请及时举报!